>教学教务
 
 
  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  
编辑人:        时间:2023-06-21
 

设计专业教学研讨会

会议时间:2023年620

会议地点:线上会议

会议主题:关于202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

参会人员:吕佳、王衍、黄燕琳、江基亮、朱墨、张帆、汤婧雅、李方初

会议内容:

根据学院关于2023版本科培养方案修改的通知要求,我们邀请到了来自闽江学院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副院长吕佳教授、闽江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王衍教授、福州博源会展有限公司黄燕琳高级工程师、上海沃克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基亮高级工程师作为们培养方案的论证专家,专家构成符合学院要求。请各位专家对2023级产品设计专业和工业设计(升)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各位专家的论证,分别形成了以下论证意见:

产品设计专业:

1)该培养方案符合产品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应用型学科的特点,符合应用型定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合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技能。

2)符合《普通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培养方案体现了标准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学分要求、课程设置等。

3)该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应用方向必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院选课、专项课等)和专业技术技能型实践环节六类组成,分别体现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能力养成和提升、专业素养和必备能力的培养、行业前沿知识和学术特色课程、学生专业外能力培养、动手实践及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等培养目标。其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30%。该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完整,符合应用型专业建设的要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

4)毕业要求主要由素质要求和知识及能力要求两部分构成,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培养目标共6项。毕业要求中素质要求与培养目标1256相匹配,知识及能力要求与培养目标34相匹配。因此,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具有较好的支撑情况。

5)从附件3“2023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支撑矩阵可以得知,课程体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所述毕业要求具有高度的匹配和支撑情况。同时,符合前期的调研结果,说明符合社会企业对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6)此外论证专家所提出指导意见还包括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密切校企合作、探索课程改革及突出专业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紧跟设计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避免过于陈旧的知识内容充斥课堂。

工业设计(升)专业: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工业设计的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业设计相关环节及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组织方式,能从事设计开发与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符合应用型培养方案定位。

2)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本包含了国家标准中所涵盖的基本要求及精神,由于二年制本科的在学时间较为紧凑,已尽量参考国标的内容进行调整及把相关课程合理浓缩,基本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3)该方案的培养目标考虑到了适应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工业设计作为服务地方新型发展的一部分进行教学和观念培养,理论体系成形,同时注重实践。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致力于培养出适应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广泛的领域内就业,发挥专业的优势的设计人才。应该说培养是明确的、适宜当前地方、符合市场及社会人才需求的。

4)该方案设置了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以及实验实训课程,共计6大类、40余门课程,从各个层面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也比较适宜。专业课程的开设也符合国家关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工业设计是一门跨领域的交叉性强的学科,因而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课程体系来看,课程数量虽多、内容涵盖方面全,但能保证在专业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涉及更明确的领域及方向,对于学生培养应更有效率。

5)该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要求的阐述相对比较完整,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及知识技能方面的达标要求,整体的要求也比较趋向于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的兼顾,注重实践,致力于培养出适应于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专业的优势的设计人才。这与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支撑。

6)该培养方案中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通过系统的调查及讨论所建立,毕业要求中的学生素质与知识技能方面的考虑也是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应用能力为核心,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原则。整体看来课程体系的支撑是较为明确的。

7)此外论证专家所提出指导意见还包括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密切校企合作、探索课程改革及最重要的突出专业的特色及特点,要紧跟设计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及尝试新的知识技能引入课堂。

    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各专业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